甲醛检测的准确性,往往藏在 “密闭 12 小时” 这个细节里。很多人认为密闭时间越长,越能测出真实浓度,实则不然 —— 超过标准时长的密闭,反而可能让检测数据失真,误导后续的治理决策。
国家标准明确规定,甲醛检测前需密闭门窗 12 小时,这是模拟人们日常夜间睡眠的封闭环境,此时的检测结果最贴近真实居住状态。若密闭时间延长至 24 小时甚至更久,室内甲醛会因持续释放而累积,浓度可能比实际生活场景高出 30% - 50%。比如某实验室数据显示,同一房间密闭 12 小时甲醛浓度为 0.08mg/m³(达标),密闭 24 小时后升至 0.15mg/m³(超标),这种 “假性超标” 会导致不必要的治理成本。
从科学原理看,甲醛释放具有持续性和累积性。装修材料中的甲醛会随温度、湿度变化缓慢释放,在封闭空间内,当释放量与空气中的饱和浓度达到平衡时,继续密闭只会让浓度维持高位。但实际生活中,人们每天都会开窗通风,很少出现连续 24 小时完全密闭的情况,因此超长时间密闭测出的 “高浓度”,并不符合日常居住的真实暴露水平。
不过,特殊场景下的超长时间密闭检测也有意义。例如新装修房屋在通风前,可通过 48 小时密闭检测评估材料的甲醛释放潜力,判断是否属于严重污染。但作为日常居住的安全参考,严格遵循 12 小时密闭标准更具实际价值。
检测前除了控制时间,还需注意关闭空调、加湿器等设备,避免温度剧烈波动影响甲醛释放速率。只有按标准流程操作,才能让检测数据真正反映居住环境的安全状态,为健康决策提供可靠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