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饮用水的安全,藏在一系列精确的检测数据里。我国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明确了 106 项检测指标,这些指标从不同维度构筑起饮水安全防线。
微生物指标是第一道关卡。菌落总数反映水质清洁度,限值为 100CFU/mL,超标可能意味着存在污染风险;总大肠菌群、耐热大肠菌群必须 “不得检出”,它们的出现往往提示水源可能受到粪便污染,有传播肠道疾病的风险。此外,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指标,虽不常见却能通过水源爆发性传播,检测需格外严格。
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关乎饮水体验与基础安全。浑浊度限值为 1NTU,超标会影响水的透明度,还可能隐藏污染物;臭和味需 “无异嗅、异味”,口感异常往往是污染的早期信号。铁、锰等金属指标也有明确限制,例如铁含量超过 0.3mg/L,水会呈现黄褐色并产生沉淀,长期饮用还可能影响肝脏功能。
消毒剂指标是自来水处理的 “余效证明”。氯气、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在杀灭病菌后会有残留,例如出厂水余氯限值为 4mg/L,末梢水为 0.05mg/L。这一指标既需保证持续杀菌效果,又要避免余氯过高产生刺鼻气味或有害副产物。
毒理学指标则针对潜在长期危害。铅、镉等重金属限值严苛(铅≤0.01mg/L),因它们会在体内蓄积导致慢性中毒;甲醛、苯系物等有机物指标,需控制在极低浓度,防止远期致癌风险。此外,硝酸盐、亚硝酸盐等指标与癌症、婴儿高铁血红蛋白症相关,检测需精准到 0.1mg/L 级别。
这些指标看似抽象,却从微生物污染、化学毒害、感官体验等方面,全方位守护着 “从水源到龙头” 的每一滴水,是饮水安全最坚实的科学依据。